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高巍:灿灿英英傲霜寒

2003年11月6日,一场雨夹雪给北京带来一场大幅度的降温,寒意袭人。满树尚未褪去绿色的叶子被冰雪压弯了头,用力地喘着气。走在路上,不时传来枝干被厚厚的冰雪压断的“咔吧”声。东岳庙门前的一棵胳膊粗的槐树上,仅有一枝竖长的树杈还没断,其余的七八根悉数折腰。一时间,北京的街头一片败枝残叶的惨状,地上的冰雪能没过脚面。

尽管如此,北海公园的菊花展仍然如期举行。

北海公园的秋季菊花展已经坚持了几十年,每年的11月1日正式开展,展期一个月,地点在北岸的阐福寺内。秋天来北海公园观赏菊花,已然成为好多北京人的习惯。

届时,北海、天坛、中山公园以及机关单位、大专院校、企业都会送来精心侍弄的菊花参展。

前殿和门内的庭院里,展出的大多是由藤本的野菊组成的美丽造型,有的像孔雀,有的像瀑布,还有的把十多种菊花嫁接到一棵上,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。还有的菊花和山石配在一起,构成微缩的园林盆景。

后院正房里摆的,大多是新培育的品种,多姿多彩,等着观众为他们起个好听的名字。花盆背后的墙上,还挂着介绍菊花知识的展板,详细介绍了菊花的不同品种和造型。

后院的东西厢房里摆的,大多是各单位送选的精品,争奇斗艳,各具风骚。这些菊花大多是独朵,一朵花有小盆那么大。有的光芒四射,充满激情;有的雍荣华贵,高昂着贵夫人般的头颅;有的洁白如雪;有的色深似绒;也有的外浅内深,色彩分明。

听说这些独朵菊花是日本人发明的,后来引进中国。不像那种小菊花起源就是本土的品种。

阐福寺是清代建筑,乾隆在位时每年春节都上这儿来写福字,赐给皇亲国戚、王公大臣,故称阐福寺。民国初年,袁世凯的部队驻扎在这里,烧火做饭时把院子后身的一座巍峨的重檐二层楼给点着,以后没再重修。
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在院里空地上搭起玻璃暖房,里面种满了热带植物,还砌了水池,安上人造喷泉。也许这就是阐福寺与花结缘的间接原因。至于直接原因,则来自一位刘姓先生一次大量的菊花捐赠。

这位刘姓先生住新街口外(今徐悲鸿纪念馆处),家里有一座几进的大四合院,取名契园,于是人称刘先生为“刘契园”。刘先生的本名为文嘉,字任甫,契园是他的号。

刘先生家世代喜欢菊花,到他这代尤甚。刘契园曾赴日本留学,回国后当过几任小官,“九一八”事变东北沦陷,他来到北京,于新街口外买得6亩地,辟为契园,学陶渊明养菊为乐。

扬州女画家吴砚耕幼承家学,以画菊见长。她认为菊花柔弱而清幽,笑傲东风,在纷披陆离中显出生机。1954年,她深入生活来到北京,进入契园画菊。当时契园中共有万余盆菊花,八千多个品种,花大叶壮,高可近檐。吴砚耕在契园待了三个月,每日为秋菊传神写照,约画了二百多幅。离京前,她将其中的一百幅留给契园,后依此编成《百菊图》画谱。

进入60年代以后,刘先生日益年迈,莳花弄草精力不够,于是将全部菊花捐赠给了北海公园,成为日后举办菊展的基础。

北海公园已将这一技术成功申报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北海公园菊花展也成为目前全市历史最长的菊花展。

随机推荐:
玉兰油霜 真皮双肩包女头层牛皮 天线延长线 儿童吃饭座椅 胸牌定做 中老年男夏季裤 油烟机特价 直筒裤女休闲 7公斤全自动洗衣机 鲤鱼竿鱼竿 药片分装盒 洗车泡沫 海绵胶带 iphonexsmax手机壳玻璃 朗姿 活页本a4 电动车电池盒 网易严选 百叶窗帘 丁字裤 女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